English

黎山的儿子

1999-08-30 来源:光明日报 海南日报记者 郑林明 本报记者 丁炳昌 我有话说

1998年7月的一天,天刚蒙蒙亮,王下乡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上就有村民们在走动,他们都是自发地赶往乡政府去迎接王应才的,“当了县长的王应才又回王下乡当书记了!”这个消息激动着王下乡5村14寨的黎胞们。

王应才第一次到王下乡是5年以前。1994年9月,组织上调他到王下乡任党委书记兼乡长。王应才是昌江黎族人,但他作梦也想不到的是黎族地区的王下乡竟还这样穷:粮食不能自给,人均收入仅200元。

王下乡境内大小山头近千座,山高路陡,交通不便。当地群众世世代代怨叹行路难。开山修路成了王应才到王下乡后要为群众办的第一件事。

1994年11月,全乡1000多个劳动力自备工具、口粮,开到坝王岭下安营扎寨。他们要修那条通往县城的20公里的主干道。由于路途遥远,他们只能在山沟里风餐露宿。乡亲们看见,王应才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工程最难的路段;而不管在哪里,王应才都跟群众同吃一锅稀饭、一锅野菜。

一天傍晚,一位来检查工作的县委领导看到,劳累了一天的王应才,正和乡亲们一道蘸着盐巴送稀饭,他感动得直掉眼泪。县里很快就给他们拨来了一批大米和咸菜,大家的劲更足了,一个多月后,一条沟壑纵横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沙石路。

主干道开通了,群众看到了自身的巨大力量。王应才又趁热打铁组织群众开辟乡政府通往各村的公路。经过整整四年的艰苦努力,乡政府与12个自然村的路也开通了。

四年里,王应才领着王下乡人实现了几个“第一”:第一次点亮了电灯;第一次通了程控电话;第一次看上了电视;第一次住上了亮堂堂的新瓦房;第一次吃上了清洁甘甜的自来水……王下乡人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过上了新生活。

1998年秋的一天,王应才和乡干部护送四位在县城做完结扎手术的妇女回家。路上,一条小河因山洪暴发而变得水深流急。手术后的妇女浸水是万万不行的。王应才和乡干部们找来藤椅竹竿,扎制成担架,要抬她们过河。在黎家人看来,县长就是“大奥雅(头人)”,要抬自己过河,这是过去黎胞们想也不敢想的事。几个妇女说什么也不愿上担架。这时,王应才只得跟乡干部一道,连拽带扶地把一位妇女抬上担架。黎家向来重男轻女,向来也尊重党的干部。可这时,坐“轿子”的是黎家妇女,抬“轿子”的是堂堂县官,不管是“轿”上的还是岸上的妇女们一个个都已泪流满面。

1996年9月,海南历史上罕见的第18号强台风从昌江登陆,当时王应才正在海口办事,闻讯立即往回赶。赶回昌江已是下午四点半,王应才回家拿起斧头、山刀、手电筒,叫上几位在县城的乡干部,冒着狂风暴雨就又往王下乡赶。在悬崖峭壁上,车难以分辨前进方向,稍有不慎,就会连人带车滚进深渊。当车行至海拔一千多米的鹅贤岭时,路已被狂风刮倒的树木拦腰截断,他们又下车来砍的砍,搬的搬。晚10点半,当王应才举刀向一棵大树砍去时,却失手砍中自己的膝盖,鲜血流个不停……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跋涉,他们终于赶到乡里。乡干部们强迫着把王应才送到卫生院包扎,偏偏他的身体又不能用麻醉药。他着急地对医生说:“救灾要紧,你就赶快给我把伤口缝上吧。”一针、两针……针线一次次穿过王应才的皮肉,他咬破了嘴唇,人也几乎昏厥过去了。包扎好伤口,他立刻询问灾情,部署抗灾。第二天早上,他又拄着拐杖下到村里慰问群众去了。

1998年3月,王应才被人民代表选为昌江黎族自治县副县长。离开后他没有一天不想念王下乡的乡亲,也忘不了跟省委签的那份“不摘王下乡贫困帽,就摘自己乌纱帽”的军令状。很快,他向组织递交了一份申请报告,要求重返王下乡任职。是年七月,经县委、省委的批准,他如愿以偿回到了王下乡,兼任王下乡党委第一书记。

王下乡的乡亲们相信:有党领着,有王应才领着,王下乡脱贫的日子已不远了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